現階段中國經濟的消費升級可以簡稱為“兩只機一片云”:汽車加手機,連接云端數據資源。這是一場革命,或將改變我們的消費生態,改變我們原來習慣的消費方式。
和美聯儲的制度相比,主流國家的貨幣都是“政府幣”,以國家實力和信用為基礎;美聯儲是“聯邦幣”,獨立于美國政府,就形成了今日美元的特殊地位。
以勞務為關鍵要素的物流節省了用戶的時間,但現代物流兩端是勞務,中間則屬于知識、信息、數據的再開發和再利用,這就是第四產業的價值創造。
基本面理論和技術面分析可以說明個股漲跌,但股市整體漲跌,特別是跨市場的大波動,不可回避的原因來自情緒面。
從卡爾·波普的哲學,到索羅斯在投資市場中的感悟,我們就可以看到金融哲學的核心:認知變現。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數字社會是3種獨立的經濟形態,以知識、數據和信息為基礎資源的制造業是數字社會的實體經濟,在統計學上應該和傳統制造業區別開來。
在后城市化階段,中國的房地產經濟將逐步走向正軌,居民財富的證券化水平將逐年提升,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將更多地流向灣區。
人們正在經歷著一場“算法革命”,這才是元宇宙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虛擬空間的游戲。
財務自由是中產家庭的理財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家庭的資產收入要大于/等于其職業收入,而不是某種固定的標準。
危機已經在發生,而破解方式也同時到來了。全球經濟正在走向虛擬資產驅動的模式,這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提要:證券化驅動產業創新的市場機制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引入了常態化創新成長,新舊產業的交替催生了結構性就業問題,補充性創業培訓的需求應運而生。
在現代證券市場中,賺錢的公司未必值錢,值錢的公司未必賺錢。沒有創新成長的公司,價值往往是紙上談兵。
創新型企業家總能在行業變革中率先自我否定,從而構成對追趕者的壁壘。
數字經濟是以知識、信息和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經濟體。
電動化把汽車變成了一部大手機,駕車人手上還有一部智能手機,從此開啟了“兩只機、一片云”的新時代。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好股票不等于好價格。價值投資追求“三好”,但要記住,第一是好公司,其次是好股票,最后才是好價格。
數據可以是資源,而數字,特別是基于某種算法而形成的加密數字,卻是一種資產。
設立以央行DC/EP為穩定幣的加密資產交易平臺是有效監管的第一步,沒有法定數字貨幣參與的資產交易必然是不合法的交易。
什么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以知識、數據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經濟體。
預計在這“三大戰役”之后,將發生又一次人口大遷徙,長三角和珠三角目前人口凈流入的城市,人口繼續流入,核心區的房價繼續上漲,其中富人區的房價甚至可能翻番。
消費電子市場的創新應用如風起云涌,更重要的是:內循環經濟主導的雙循環戰略規劃的實施必然驅動國產替代和本土創新,加速本土化的資源整合。
經濟恢復,業績增長,制度變革,市場開放,這都是本輪牛市沒有結束的四大基本面因素。
伴隨著資本市場的成長成熟,公司融資渠道不斷拓寬,輕資產高成長的產業模式就和證券金融相得益彰。
新興股市開放,外資流入流出,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估值大幅度提升,跨境增量資金推波助瀾,市場情緒的“助推”機制會在短期內推升“非理性繁榮”,再形成“斷崖式下跌”。
股票投資的內在價值第一是風險,第二是風險,第三還是風險!任何“量化指標”都僅供參考,股票投資沒有“安全邊際”。
今年上證指數一舉突破“3000魔咒”直上3450點區間,數次回撤到3280點區間。從去年頭部約3280到目前腳部約3280,看似偶然,其實有群體共識。
中國經濟發展新的選擇絕不是退回到改革開放之前,而是要構建一個新的內循環:在生存經濟中,自給不自足;在成長經濟中,自主不排外;在創新經濟中,自信不自滿。
股票投資要成為中產家庭的投資性現金流:不長不短做波段,不貪不懼求現金。
公司市盈率的意義絕不等同于估值標準,而是投資人決策的比較基準或工具。由此演繹,也就不必畏懼創業板的高估值,聚焦創業板,三千不是夢。
貴州茅臺就是一個大泡泡,泡沫即財富,當然吹得越大越好。這個價值,和巴菲特倡導的基本面投資價值幾乎沒有關系。